看三国:你我不过是露于野的白骨,还是别做英雄梦了 | 循迹晓讲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9:35 点击次数:161图片
主讲:三喵先生
策划:三喵先生
责编:马戏团长
全文约5000字 阅读需要15分钟
图片
*快来星标我们
Follow us
各位读者朋友:因微信公众号推送机制的变革,没有星标的账号,很容易错过推送,所以如果你喜欢循迹晓讲的文章,请一定一定别忘记🌟星标“循迹晓讲” 。
设置星标步骤:1.点击或搜索微信公众号【循迹晓讲】;2.到公众号首页,点击右上角【···】;3.设置星标,这样就不会错过我们的文章啦!
图片
图片
Follow us
写下这篇文章时,我手头没有《三国志》的书,也没别的资料,几天前自己抽风开了一局《三国志11》的进度,发现这游戏真的是越来越没意思,连吕布都可以平定天下,而且在打掉几座城之后,游戏的可玩度急剧下降,之后的统一似乎就非常没有意义——这篇文章可以看做是我百无聊赖又不想玩《坦克世界》而抽风之后的产物,不保证资料完全可靠,但我会尽量利用网络的资源。
我知道网上很是有不少挑错党,找茬党之类的人物,似乎一点瑕疵都不入他们法眼,而他们指出错误的方式归结起来就是这么一句话——作者写这文章硬伤太多没事找抽云云,对于这样的正人君子,用“呵呵”已经不足以表达我全部的感情。那么就借用这么一句话吧——我知道你们看我不顺眼,我也看你们不顺眼,请您们有多远滚多远,谢谢。是为序。
壹·黄巾
虽然在曹丕称帝之前中国历史名义上是汉朝,但讲三国却鲜有从公元220年开始讲的,无论是正史,演义,评书还是游戏,大体上都会从公元190年董卓进京开始叙事,甚至更早一些——那就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。是年,“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,岁在甲子,天下大吉,”然后乱世从此揭开序幕。
图片
◇ 图为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黄巾起义剧照
姑且不论游戏中(我指的还是《三国志11》,三国杀也算吧)把张角他们描述的多么牛逼,又是妖术又是落雷的;也姑且不论这次动乱之后天下就当真乱套,但历史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样的——这次起义朝廷用了几个月就镇压下去了。跟后来的黄巢,方腊,李自成等等完全不是一个级别,事实上如果不是这件事情足够可以作为三国的开端,张角等人大约也就在史书上跟王小波(我说的是北宋的那个),杨么之流一个地位。
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,黄巾起义发生在桓灵之际,是在中国历史上都排的上号的君昏臣奸的时刻之一(比如刘备就常跟诸葛亮絮叨),然而发生这次变乱之后,各地的豪强和大户没有支持起义军的,曹操孙坚刘备等人都是坚定地站在汉王朝这一边,虽然他们可能也看到汉家气数将尽,但在这次变乱中还是坚定地支持了“腐朽反动的东汉王朝”,而且我也有些把握推断,黄巾起义并不像秦末刘邦他们那么得人心,没有什么百姓箪食壶浆支援他们,就靠他们那一点徒众不完蛋才叫没天理。
图片
◇ 图为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刘关张桃园结义剧照,三人结义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剿灭黄巾起义
不是说腐朽不可救药的东汉王朝么?怎么那么多雄才大略之人都去帮他,而“代表先进生产力”的农民起义就被万众唾弃?很快就完蛋了?
我读书不多,但有感觉是目前的历史科普可以说相当失败,大体上要了解一个历史事件就得自己多动动脑子,这时候就要差不多把教科书的很多东西都清理掉,就比如这个农民起义,至少在我看来是大可以商榷的。黄巾起义留下的资料不算太多,可以比对之后的事情看,唐朝末年黄巢起义,一路上杀人无数,甚至造了巨磨用来磨人肉解决军粮问题;北宋末年的方腊把捉到的官吏剖腹挖心活埋等等,再往后,明朝末年的张献忠基本把四川给杀空了,而100多年前的义和团,他们杀的中国人比外国人多很多,单纯的农民起义(不带有贵族或者学者参与)极少不演变为一场杀戮的盛宴,这种情况下获得同情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,而那些参加起义的农民也基本就是为了泄愤,没什么长久的打算,许多人在用残忍的手段处死了一些人之后,曾经聚集起来的徒众大抵就会做鸟兽散——这也就是黄巢就算打下了长安也最终败亡的一个因素。
图片
◇ 图为黄巢起义
这种人有个更合适的称呼叫“暴民”,有个很恰当的例子——多年前大显威风的爱国青年们,忽然就聚集起来,忽然就砸车把人往死里打,忽然也就做鸟兽散了,从他们身上,我依稀看得出黄巾军的影子。
在起义被镇压后若干年,有些黄巾余党被曹操收编为青州军,这些军队作战时表现如何我不清楚,但征张绣败退的过程中,青州军却作乱谋反,被于禁给收拾了。在《三国志》里面,青州军遇到一点战局不利总是首先带头逃跑的,而抢夺战利品和屠戮百姓嘛,似乎是比较积极。再经过若干年,曹操的无数次大小战争,这些青州军战死不少,剩下的也基本归化了,这才把这问题解决掉。
历史上不乏用这些暴民当枪杆子的枭雄,然而这些暴民从来都不会得到真正的信任,而枭雄们也都会防着他们,可悲的是暴民们连给谁当枪杆子都弄不明白,就直接升级成了炮灰——招安这条路,终点大抵如是。
图片
◇ 图为法国画报上描绘的义和团运动
从另一个角度讲,暴民在中国历史上反复的出现总是让我怀疑中国人很中庸的论断,民众造反时那种虐杀的惨象往往比二战日军做的更过分,而之所以有这样的暴民,也是官逼民反的后果——这和中国人提倡的中庸之道同样背道而驰。
大概是中国人被压抑的太久了,那表面的中庸终于不能代替现实的残酷,于是本来可以慢慢释放的怨气就被堵着,终于在某个时间节点大规模爆发造成毁灭性后果,摧毁一切,一切就只好重来——每每读历史,总是感叹,为何事情总是这样,毫无进步,表面的一潭死水下埋藏的定时炸弹非要捂不住才来个毁灭性的爆发,把一切东西都炸得粉碎,然后从头再来,安装下一个定时炸弹和掩盖炸弹的幕布。
贰·廉吏
大抵读《三国演义》,记着的都是些英雄豪杰,譬如三国杀卡牌上的那些人物——然而正史和演义还是有点差别,譬如夏侯惇,其实不算是一个武将的形象,更多的是出任河南尹给曹操解决军粮工作,甚至有一次下属作乱直接把他劫为人质,此时夏侯将军全然没有面对曹性时候的那种霸气,倒是他的副将韩浩挺身而出,大吼一声——不要管人质的安危,犯上作乱的统统死啦死啦的有!——这才把那些叛乱的军官擒拿砍掉,而且夏侯将军竟然没事,真是生命的奇迹。
图片
◇ 图为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头带武弁大冠的夏侯惇形象
类似韩浩这样的人引起我的注意也是在几年前玩《三国志》的时候,这些不怎么起眼的人物其实非常好用,比如他的屯田,满宠的辅佐,温恢的能吏,郝昭的不屈,等等等等。后来我开始留意他们的列传,发现他们不但很有本事,而且大抵私德也非常不错,当官许多年,不怎么贪财,也没什么玩弄特权的举动。再后来,我发现即使是那时的大人物们也都有不错的私德,就比如说夏侯惇,性简朴,有余财就分给部下,自己死后没多少财产——类似的还有诸葛亮,死后不治产业,甚至还有曹操,遗书中让妻妾做点手工贴补零花钱,等等。三国这个时代的官吏们私德算是非常不错的,《三国志》里面有许多传记都会写此人性清简,等等,书不在我手头,我无法一一查阅了。
于是这就有两个问题,其一,为什么这样好的官吏们在之后的中国越来越少见了,甚至无官不贪才是常态?承平时候自不必讲,到了不亚于三国的战乱年代,怎么就有“前方吃紧,后方紧吃”愈演愈烈的事情?其二,这些英雄也好,廉吏也好,大抵都是在桓灵之际长大成人的,那么黑暗的时刻怎么会有这么多出色的人在成长。
第一个问题不太可能给出一个很满意的答案,大抵中国这几千年的历史总归是不叫人太满意,越到后来越是如此,我听过很多过来人讲现实就是如此,必须认命——且从小就被这么教导,我相信我这样不是个例,而我觉得,从小被灌输压抑,服从和认命的理念,心里不太可能是健康的——有时候在野外我会望着麦田里的几棵大树出神,心想这TMD简直就是诗经里面的场景,只是那时候的人们比现在不这么压抑一点,还能说出“肉食者鄙,未能远谋”这类话,曹刿这类的士人只能在《左传》里看到,而合上书本——他们都老了吧,他们在哪里呀?
图片
◇ 图为明清绘本中的王粲形象
我很不赞同中国自秦朝以来是封建社会的说法,没有了士人和世袭贵族,那是东方专制,和封建没有一毛钱关系——三国离先秦不那么远,封建的美好还留着一点,所以王粲死了,曹丕这样的人物还亲自到他的葬礼上,作为朋友为他学驴叫——因为王粲生前喜欢听驴叫,贵为世子的曹丕用这种方式送老朋友最后一程。
后来这事情就极少见了,大概封建的最后一缕余晖,随着《广陵散》的最后一个音符在洛阳戛然而止。在这之后,历史真的乏善可陈——如果有说的,大概也就是,比如,宋徽宗那会儿短短二十几年,这个时代以如此高的密度出了如此多的贪官污吏,全都不一般的卑鄙龌龊,全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一般的大名。
前段日子看到一个改公务员考卷的人感叹现在官员候选人素质太差,他要入世做公务员云云,他的观点我不赞同,其中一条理由是我很清楚自己的弱点,如果我进了官僚队伍且足够幸运和腹黑当了大官,那我基本上就是宋徽宗那样的混蛋——没有监督,什么优点都是扯淡,人的劣根性无限膨胀才是最大的可能。
每念至此,就会想到那么多性清简的人们在历史上曾经来过,怅然若失。至于第二个问题,我想起来一句话,是我经常跟朋友说的——无论环境怎么龌龊,都不是堕落的理由。
叁·救世情节
我不想加入公务员队伍的另一个理由,是对救世情节的本能警惕——那种解苍生于倒悬的感觉其实不算太好。
不过,三国那会儿很多英雄大抵都有这个情节,比如曹操,比如周瑜,他宴请蒋干时候唱的歌是这样的——丈夫处世兮立功名,立功名兮慰平生......而这些英雄们的舞台背后是这样的数据,东汉末年全国人口大约是5600万,西晋初年800万,曹操的直观感受——白骨露於野,千里无鸡鸣——那是真的。
图片
◇ 图为公元前300年到公园1700年,中国和西欧人口数字变化(直到黑死病爆发,西欧人口曲线才有一个恐怖下滑)
要解救苍生,要立功名,就要打仗,死人,青壮年的死去造成田野荒芜,管杀不管埋的后果是瘟疫横行,人口的锐减大概是这么几种原因的叠加。
其实民众自己可以活得很好,征伐不休的英雄们,为了一些空洞的功名,搭上很多人的身家性命,这叫解苍生于倒悬么?还是先把好好正立的人倒过来,再正过去,以满足英雄们救世的迷梦?
在中国人说的许多话里,许多充满了漂亮辞藻的话里,我看到的都是无数的,无辜的鲜血,除了这么一句——多研究些问题,少谈论些主义。
肆·谋略和战略
之前我曾经说过三国的一个极坏的遗产是重谋略而轻实干,这是用小说当真事的后果,小说中诸葛亮令旗一挥,滚木礌石铺天盖地而下,等等等等。问题是滚木礌石总得搬到山上去吧?也就是说在战争中,后勤的问题,补给的问题,这才是军事问题的核心。
我想算一算在东汉末年,要供养一支10万人的部队是什么概念。彼时有10万人的常备军就是一支较大的势力,很可以逐鹿天下的。
图片
◇ 图为2022年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,仅供参考
首先我查到中国青壮年营养的标准是2400到3200千卡每天,大概是这样的——400克谷属类食物、200克肉蛋类、400克水果、1000克蔬菜、25克脂肪、豆浆或乳制品500克——这个数据来源于一些健康网站,类似网站的内容大同小异,如果简单化一点,把这些数据变成需要的主食数据,可以类似于4kg面粉(这个推断过程很草率,依据是肉蛋类的生产会消耗很多谷物,而同样的能量生产蔬菜产量少些)。
一个人每天4kg主食,10万人就是40万千克,也就是400吨面粉。这种情况下,一年算300天,需要的是12万吨面粉,或者说相当于12万吨面粉的谷物来供养这10万人的部队。事实上东汉末年小麦很可能没有大规模推广,是麦粟混合的主食结构,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的谷物数量还会更多。
图片
◇ 图为中国古代屯田场景复原
现在优质的小麦出粉率是85%,很值得怀疑东汉时候是否有这些小麦,平均算下来就算出粉率60%,那么就需要20万吨小麦供养军队,然而对于农民来说,不可能把每一粒粮食都给军队,在屯田的情况下,官方拿走的粮食是50%,这已经是横征暴敛了,但是这很可能是横征暴敛的上限,超过这个征收比率,可持续生产将无法进行——那么,最终这十万人需要的小麦实际上是40万吨。
现在小麦的亩产量是800到1200斤每亩,折算成1000斤每亩,也就是500kg每亩(汉朝能不能达到这个量是非常令人怀疑的),彼时小麦不太可能一年多次收割,一年一熟的话,这40万吨小麦需要(掏笔算一下)80万亩土地。
这是什么概念呢,一平方公里相当于1500亩,为了供养10万人的军队就需要400多平方公里的纯麦地,且旱涝保收,在东汉末年天灾人祸的情况下这也是个遥不可及的奢望——何况还没算粮食的储存和运输费用,而且评估是非常保守的。
图片
◇ 《三国志》游戏中农民大丰收,在真实历史中,屯民要把收成里一大半粮食上缴,留下的粮食仅仅能保证不饿死
对于190到194年割据一方的诸侯而言,他们差不多也就有几座县城,这些土地不啻为天文数字。世人都言曹操善于用兵,却没看到他的屯田解决了后勤的问题,而他的对手们就只能饥一顿饱一顿的(详见:东汉末年,给曹操种地是一种什么体验? | 循迹晓讲)。
即使现代战争对粮食的需求也非常重要,1943年5月非洲军团在突尼斯向盟军投降,指挥官说他们没办法了,就算有汽油和弹药,他们也没吃的和淡水了,只能投降(引自里德尔哈特的二战史)。而且,战争的后勤不是仅仅计算基数就足够了的,固然可以抢夺对方的资源,但这不是长久之计——二战末期德军的阿登反扑功败垂成,后勤补给的失误难辞其咎——他们寄希望于德军可以夺取美军的燃料库,因此各参战部队的燃料只给了计算值的两倍——实际上应该给五倍的(曼特菲尔将军在战后的陈词,里德尔哈特,山的那一边)。
何况粮草的运输很耗时耗力,运输部队也是耗费粮草的。上文提到的10万人如果全是作战部队,就必须有一支庞大的后勤部队服务于他们,而这些后勤部队本身不生产粮食,只消耗粮食。
图片
◇ 军粮的短缺,在一些时候会让军阀直接使用人肉充当军粮 图为《三国演义》中程昱形象(详见:古代吃人:什么!都吃出菜谱了? | 循迹晓讲)
以上是对后勤的一点极其粗浅的分析,甚至连分析都算不上,后勤很复杂,在古代除了粮草,还有军马,兵器,甲胄,舟车的费用,也有很多服务于军队的工匠,他么同样是要粮草养活的。明白这点,就可以明白诸葛亮六出祁山的失败,实在是国力太弱,益州疲弊,而不是司马懿太强大。
东汉末年的地图上,跟北方差不多大的南方只有四个州一级的行政单位——益州,荆州,扬州,交州,而且这些地方的县一级行政点分布的非常稀疏,呈未开化之状,同北方没法比,没有物资基础,没有足够的军粮,这仗没法打,之所以三国鼎立那么久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魏国自己不争气,而且长江和蜀道太过于变态。
当然这些不会写在小说里,我也就自己瞎想想——谋略什么的没有物质的基础,全是白搭。
伍·结尾
想起以前和朋友们聊很多三国的故事,那赤壁的大火变成了周郎的儒雅风流,襄阳的水鬼变成了关公的英明神武,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;再后来,我和另一些朋友聊起二战,斯大林格勒最后一架飞走的运输机,法莱斯地狱上空盘旋的飓风,布达佩斯城市里180天的绝望至死,似乎不是笑谈的好材料——远去的历史隐去了残忍的面孔,后人看到的大抵是她美好的身段,只有距离这段历史足够近,才能看到那让人目不忍视的沉重。
我们就这样,各自奔天涯。
终焉。
*本文首发于「循迹晓讲」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
*配图源于网络,若有侵权,后台联系删除
(END)
★历史大咖正在进驻循迹晓讲ing,我们将帮助您成为百万UP主,讲自己的漫聊,阐述您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。
★想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吗?想成为循游线下领队吗?想加入循迹大家庭吗?有录制过的小片,Vlog,写过的讲稿,欢迎给我们投喂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